回复 叶青 : 原本第一眼看到是国产的科幻片,便不抱希望甚至嗤之以鼻的,但是上网查查,据说很值得期待,原著的作者是刘慈欣,主演是吴京,号称国产第一部硬核科幻片......讲真的我是很期待的了,还跟我老婆说过两次:只要这部片不离谱,就算是中国科幻片的纪元了。期望越高,失望越深,古人诚不欺我。诚然,特效很惊人,场面是出来了,随便剪一下凑个宣传片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拖着尾巴的地球很惊艳,用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想法很惊悚,太空的物理常识没有错。然而(凡事最怕这个然而),看完下来总结一下,这就是个青春煽情片,打着硬核科幻的幌子。人物刻画单薄无力,除了最后二十分钟外,我一直在想:就这样?就是这样?就这样而已?整个过程基本让人出戏,看着他们哭哭喊喊我心如死水,一点都提不起精神,最后二十分钟终于要高潮了,却发现漏洞越来越大,比那个木星还大,再怎么自我安慰自我欺骗也实在是骗不了自己。那么就来戳戳这些硬伤吧1、先让赤道发动机运作,依次点火,地球停止自转,引发海啸,先死了35亿人,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谁能这么做?谁敢这么做?这一半的人口是怎么选择的?随机的吗?随机死那么多人,科技、劳力乃至于物资要损耗多大?地质的破坏、磁场的改变引发的物种灭绝、许多先前的技术理论再也不能用等等等等,经历了这些之后人类是否还有力量建造如此庞大的工程?2、好吧,骗一下自己,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的,生死存亡之际,没有民主可言的,可以做到的。但是既然赤道发动机能够依次点火,那就是联网精准控制了,既然能够联网精准控制,又何必让地球停转?全球的发动机一起精准控制不就行了?3、停转之后,应该是把北极或者南极对着太阳的方向了(我没有找到截图,但是电影中可以清晰看到中间垂直的一条线——其实应该是个环形,是有一排发动机在喷射的),问题又来了,无论南极还是北极,冰面均占了很大的面积,真的能用吗?然后赤道发动机为什么还在不停的工作呢?4、木星的引力能说变就变的?引力来自于质量,质量越大,引力越大,应该是这样吧?这引力还能随意调节的?5、地球之所以要毁灭是因为所有发动机的总输出抗不过木星的引力,但是片尾又说准备要发动机最大输出,然后再滑行1300年,那到底最大输出了没有?6、这些发动机不停的工作了十几年,要喷射多少气体?地球有多少气体可以喷?早就耗完了吧?燃料不说了,你说烧什么就烧什么吧,你说能燃烧原子我都信。好了就算不喷气体,喷各种粒子各种物质,这种喷法,我看地球早喷没了吧?7、木星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是 630,000,000 公里,走了17年,到本片发生的时候还差7万公里,那么平均每年大约要向木星方向推进37054705公里,约等于3.92^-9光年/年,按照计划要加速到光速的5‰,那么要提速1.276^10倍,也就是12760000000倍,嗯,假设逐步提速,分1000年来提(注意整个计划就2500年,还要滑行1300年)那么每年要提速1276000倍,换算下来是多少个G?地面的东西早就飞起来了吧?地球自己早就被压扁成岩浆了吧?然后地球在前一阶段的速度是多少呢?是4230公里/小时,第一宇宙速度是7.6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是11.2公里/秒,第三宇宙速度可以脱离太阳引力逃离太阳系,是16.7公里/秒,嗯,这个地球航行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嗯,地球公转的速度是29.783公里/小时,要提到37054705的速度要提速1244156.23倍,分17年来提速,每年平均提速73185.66倍.........剩下的数据还要再算吗?这就是所谓的“主创团队多次与中科院科学家交流以保证科技性”的成果??????????????????8、哦吧,就算可以做到吧,都这么先进了居然还只是语音通话,还经常找不到人?9、宇航员有必要十几年一批?难道十几年间不需要运送补给?能运送补给不能换人?况且吴京在上面睡了十二年多,真正操作时间也就五年多,三分之二还多的时候是休眠状态,让这些人休眠还不如运回地球?10、每个发动机下面一个城市,人口35万,政府等各种机构驻地基本也在那里吧?发动机停机了还得从外面来人救援?没有应急储备?没有人员准备?什么都没有????然后那些拖着火种到处跑的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11、那空间站,两个功能,一个保驾,一个导航,武器都没有,怎么保驾护航?有武器的话往木星打一发不就完事了吗?12、最后要点木星的时候,说的是7万公里,洲际导弹射程都不够,可是真要打一发洲际导弹,需要射程那么远吗?能脱离地面就行了吧?自己就被木星吸过去了吧?13、地球离木星7万公里的时候,地球要受到多大的引力?我看站不住了吧?月球离地球30万公里,整个地球的海水都受到影响,真要换算一下这个引力,那洲际导弹我估计不用往上射,埋在地底下都被吸到木星上去了吧?14、然后,这个救援队的素养真的是差,生死存亡,还考虑人?地球都没了,还能有人?居然还自己发脾气弄烂火种?应该是谁不听话立即射杀才对吧?15、这些所谓的救援队,身上的管线比ICU病房里面的还多上十倍不止,真不怕勾到了啊?就这个技术?16、气压已经低得飞机得不到足够的升力了,你告诉我那个车轮还不爆炸?那些人的防护服还不炸?17、真的有那么多资源够35亿人在地表完蛋的情况下生存那么久?18、没有了地表的植物你确定地球的人类能活那么久?19、一句话:引爆木星,地球还有救,你们不要跑 就完事的,说半天说不到重点?还要再演讲一下煽一下情?要不要再来个自我介绍?20、地表上那些人跑来跑去跑去哪里?前面说36个小时就要装上木星了,哪里又来的七天?再说了,他们不就住在发动机下面的城市吗?往山里跑跟鬼团聚啊?21、地球的氧气被木星吸走了,倒是哪里来的氧气可以吸走啊?地表早没有植物了,哪里来的氧气啊?22、这么强的能量能推走地球,你确定面向木星那一面的地球还有救?那些发动机能扛的住这样的冲击波?不想再抠毛病了,再抠下去抠穿地幔了。总之吧,当成特效片 青春片看看就好了,离真的科幻还差着1AU那么远,硬核不等于真科幻,不能因为是国产的片就打高分,假如因为是国产科幻片就给一个高分的话,中国真的就没有拍出科幻片的希望了,假如原著真的是这么写的话,刘慈欣可以抱着那些书去自焚了。2019-2-7更正一处错误:公里/小时更正为公里/秒”
回复 方俊: 这部《野草视频1区91》我常常都会想,人在做出重大的决定时,所谓的天人交战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光景。是会悲喜交加还是心力交瘁?后来自己经历了一些决断后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内心戏给你演,所谓决定,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想好了,就去做,命运会大力地推着你往前奔跑,根本由不得你自己使力。所以妓女们做出以命抵命的决定时,大概也没有想太多,就是很单纯的善良,很简单地想要救那些小女孩。哭一会儿,再嘻嘻哈哈地闹一会儿,就随着命运巨大的涡轮,旋转进了深不见底的黑洞。为了琴弦和为了耳坠惨死的豆蔻和香兰,跟日本军官啰嗦了半天结果被恼怒地一枪毙命的书娟父亲,救了女孩儿们两次把浦生托付给妓女们的国民党军官,都是这命运机器上的一个个小齿轮,坚定、固执地运转着。他们大概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宏伟的观点,支撑他们的,也许是对物品的一点执念,对亡妻的一个承诺,又或许是在大时代背景下身不由己的使命感。其实我很反感所谓的“交换论”,如果说要换,从影片一开始,女学生逃跑的路上,本来准备撤退出城的队伍决定保护她们暴露了自己,最终全军覆没只剩下一个军官。他们也是用自己的命换了女学生生存下去的希望,决定牺牲的那一刻,大概没有想过是以命抵命。像神父在有机会跟朋友一起离开南京的时候,他只犹豫了两三秒就说,不,我不能走。他没有把握一定会赢,但他不能认输。乱世之中,谁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多活一天是不是生命只多了24小时,能用命去拼的,只是为了一份希望,用简单的“交换”实在概括不了。生命本来就没有分贵贱,神父在最后一夜也依然在挣扎,他说众生平等,是要选择女孩还是女人。乔治说必须这么做,但他大概也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在死亡和比死亡更恐怖的折磨面前,谁又比谁更值得活着,这个问题谁又能回答呢。生死之间本来就只有一线希望,哪怕现在是所谓的和平年代,每天依然上演着悲惨世界,个人的命运放在历史中看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可跟所有的永恒比起来,仅仅一步之遥。最后,让我流泪的点是乔治去做第十三个女孩,神父替他戴假发的时候他们的对话。“你知道你将面对的是什么?”“我知道。”“你中途要跳车,要逃跑知道么。”“我不跑,我要尽量给你和女孩们争取时间。”小男孩演得有些懵懂,他大概不知道这故事有着什么样深沉的战争背景,正如剧中的乔治其实也不太清楚将要面对的恐怖,只是单纯地拼了自己的一命去换女学生的一条命,来兑现之前的承诺。看了《金陵十三钗》幕后拍摄的纪录片,得知主演们大多都不是表演专业出身,女主角倪妮是88年的大学生。不由得感慨好导演是可以引导人表现出真实的情感的。我不是说这部影片多么完美,但张艺谋的确能够代表中国最好的导演水平,而影片中所蕴含的情怀,比同类型的《南京南京》要好太多。可能是我很厌烦用力过猛的表现,陆川导演本人似乎就是一个用力过猛的人,他的电影无处不为悲怆而悲怆,为煽情而煽情,也就不奇怪了。我喜欢这部影片,也是因为他的克制。没有想把自己拉到多么崇高的地位,没有太强地试图操纵观众情绪的痕迹,只是平静地叙述。虽然没有说要到能拿奥斯卡的地位,但奥斯卡还不就是人评选出来的,拆弹部队还不是能PK掉我心中完美的阿凡达。所以奖项是一种证明的方式,却不是答案。我曾经问过我的外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当年她才六七岁,南京被占领前跟随家人逃到乡下,她说当年很多人不愿意舍弃房子和家庭留在了南京,后来大多没了。屠杀都逐渐远去,土地上的血迹也会逐渐被洗净,但战争留下的阴影大概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散去。直面历史,会有愤怒和痛恨,但更多的是悲哀。历史总是循环往复,只希望战争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远一点,再远一点。最后推荐一篇纽约时报的影评:
回复 宋威龙 : 所有对《流浪地球》的差评和批评都是微不足道的。真的。经历过小众科幻时代的科幻迷根本不会畏惧这些。经历过小众科幻时代的科幻迷也根本不会care一些无聊的差评。面对那些有理有据的批评,我们完全可以宽容地接受。因为再也不会有任何批评能够像35年前那场风暴一样阻挡中国科幻的崛起了。作为一个2001年开始阅读科幻世界的读者。我们都经历过那个小众科幻的年代。「地摊文学」「胡编乱造」是科幻小说的代称。我们无处分享科幻阅读的体验。我们艰难安利科幻作品不被人理解。我们都知道科幻文学为什么在那时如此贫瘠。我们还记得郑文光先生的去世。那个年代是中国科幻最衰弱的年代。那时候,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被称之为「科幻新生代作者」,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被叫做「新生代」,难道还有「老一代」吗?后来我才知道,科幻文学是有传承的。1977年-1983年是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此后写作的科幻作者,被称之为新生代作者。说实话,大刘和《流浪地球》如今承受的所有批评和苛责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再也不会有任何批评能够像36年前那场风暴一样阻挡中国科幻的崛起了。1983年,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论争,最终导致了中国科幻的衰弱。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发表一篇科幻小说。 郑文光先生也在这一年患上脑溢血,创作生涯从此终结。然后《科幻世界》开始了踽踽独行之路。「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科幻应当谈科学,而不是批评和质疑。」这就是当年主流社会对科幻文学的评价。一直到《三体》获奖之前,这样的现状一直没有改变。没关系,我们可以一直等下去。然后我们等到了《三体》的获奖,也等到了《三体》的在五六年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开拍,一次又一次地出售版权。我们已经失望了太多次。但没关系,我们还是可以一直等下去。事实上,在观看《流浪地球》之前,我们都做好了它有可能是一个烂片的心理预期。还记得大刘说,我们要先完成「从无到有」。再完成「从及格到优秀」。然而,《流浪地球》实在是太优秀了。它的传达的精神、世界观架构都被电影优秀地表达出来了。就像是从来没有玩具的小男/女孩,突然拿到了变形金刚或者芭比娃娃。对于流浪地球,其实很多人都已经做好它有可能是一个烂片的准备了。没想到我带着20分的心理预期,却拿到了一份80分的答卷,我们自然会把它吹爆到120分。对于流浪地球电影,我真的很希望那些非科幻迷的观影者能够宽容一些。也很希望科幻迷们能够大气一些,包容一些,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流浪地球》。刘慈欣说:在科幻文学诞生的两个世纪中,科幻文学繁荣的国家往往也是世界上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是啊,科幻文学或者英国的崛起而崛起,随着美国的强大而强大,现在也应该随着中国的复兴,而复兴了。我们可以一直等下去。我们根本不需要畏惧批评和差评,我们还会有很多很多《流浪地球》。因为再也不会有任何批评能够像35年前那场风暴一样阻挡中国科幻的复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