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于月仙 : 看《绝杀慕尼黑》之前,我了解到两件事。 第一,这部电影在俄罗斯本土创下了票房纪录,成为历史上累计票房最高的电影。 第二,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绝杀了美国队,创造了历史。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我们似乎可以为影片的高票房找到理由,不就是战斗民族的一次集体自嗨吗? 说实话,看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看之后呢,我觉得这话只说对了一小半。 《绝杀慕尼黑》的票房奇迹固然有民族自嗨的成分在,但不可忽视的是影片本身在制作层面的成功。 在《绝杀慕尼黑》之前,我已经很久没看过俄罗斯的商业片了。 之前看的几部,无论是《危楼愚夫》《无爱可诉》还是《盛夏》,都是好电影,但也都是文艺片。 对于俄罗斯现在能把商业片拍到什么程度,我完全没概念。 直到这次看《绝杀慕尼黑》,才意识到,原来俄罗斯的商业片也已经这么成熟了。 说它成熟,体现在几个方面。 《绝杀慕尼黑》是那种典型的“任务型”电影,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只有一个目标:战胜美国队。为此,苏联的球员们要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最终完成任务。 影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这一过程,它要足够跌宕起伏,也要足够令人信服,《绝杀慕尼黑》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商业片最讲究节奏。开片要迅速设立目标,引出矛盾点,并为通向目标的道路设置重重障碍。每十分钟一个小爆点,每半小时一个大难关…… 这些好莱坞的经典套路,《绝杀慕尼黑》都玩得不错。 其三,商业片还追求简单直接的情绪体验。 比如动作片追求“爽”,喜剧片追求“笑”,恐怖片追求“吓”…… 《绝杀慕尼黑》追求什么呢? 是的,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燃的一部电影。 它的“燃”首先在于故事层面,在于主人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多不可能呢? 要知道,当时的美国队是名副其实的无敌舰队,在此前36年的奥运历史上保持着全胜战绩。 而苏联队这边则是一团糟。 球队的功勋教练因政治问题被革职,新上任的主帅加兰任面对一盘散沙的球队,有些力不从心。 看着眼前这些各怀心事的球员们,你绝对想不到一年后的赛场上,正是他们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国队。 可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导演将所有制造燃点的视听技巧通通用上了。 这些技巧,你可以说它俗,但不可否认,它很有效。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表面的“燃”。 这种“燃”源自于见证奇迹的诞生,它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突破极限”的超越感,于是肾上腺素也跟着飞升。 这一点,恰恰也是《绝杀慕尼黑》的最大亮点。 什么样的情感最容易燃爆呢? 对于《绝杀慕尼黑》这样的电影来说,无非两样,一是民族主义,一是体育精神。 前者的引爆力不用说了,自然很大,但问题是太本土,出了国就水土不服了。 后者要更普世,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也是很多竞技类电影的题中之意。 但《绝杀慕尼黑》很有趣的地方,是躲开了这两个落点。 它既没有诉诸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没有把美国队设计成脸谱化的反派角色,反倒把苏联政府黑得够呛。此外它也没有重复体育精神的老梗,而是把影片的落点设置在一个看似更小实际更大的地方,就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 不信你看影片用最大的篇幅在讲述什么,不是比赛,不是训练,也不是篮球技巧,而是人的情感。 于是我们看到,萨沙和未婚妻的爱情,因萨沙患了绝症而戛然终止。他们分手的那刻,别人的婚礼正在进行,因为没有人会为他们的悲伤停止奏乐。 我们还看到教练加兰任和儿子的父子情,儿子患有先天疾病,无法站立,加兰任之所以临危受命,有很大的动机是要带儿子出国治病。 我们还看到明星球员别洛夫与教练加兰任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看到想借奥运会逃离苏联的球员,又因为难舍兄弟情,重新回到赛场;看到加兰任为救患病的萨沙,花光了给儿子治病的钱…… 这些场外因素,一再被影片大书特书,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笔。 因此最终的胜利也不再只是一场比赛的胜利,而是对这些普世情感的褒奖,是对“大爱出奇迹”的证明。 所以,你知道影片最燃的时刻是什么吗? 并不是赛场上那致胜的最后三秒钟,而是胜利后,球员们回到更衣室,纷纷把装有奖金的信封摞在一起,交给教练去给孩子治病。 那一刻才是最燃的。 因为它点燃的是每个人内心普遍存在的情感。 我们并不是都有机会登上赛场,赢得冠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为所爱之人战斗的心,在艰难的生活里坚定地跳动着。 最后想说,我其实一直是个挺丧的人,对“燃片”抱有本能的警惕。 但偶尔也会觉得,不能总这么丧,应该振奋一点。有时候“心”是随着“外在动作”变化的,当你笑了,心里也会开心一点。 这部电影我就推荐给那些被生活所累的人吧,看场电影,找回一点点继续对抗世界的力气,也挺好的。”
回复 金子涵: 这部《数学课代表趴下来让我桶免费网站》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战胜他们了,因为他们已经战胜了自己。
回复 伍宇娟 : 周六去团建,一阵天下来肌肉酸痛,腿不能行,但是还是一瘸一拐的去看了《蜘蛛侠:英雄远征》,期待过一个放松的周六。不枉我自己安排的紧凑的行程,17:30 开始看,7点30结束 ,笑中有泪,似乎抹去了《复联4》的淡淡阴霾。作为漫威《无限传奇》系列的最后一部,这一部完美衔接了《复联4》,小蜘蛛因为响指活过来了,钢铁侠牺牲了,美队老去,新的人接过了史蒂夫的衣钵。整个复仇者联盟打败了灭霸,然而失去了队内核心灵魂。电影从对灭霸响指5年的“blip”介绍开场,却用16岁的彼得·帕克的少年烦恼—— 如何把妹拉开正剧,结尾反转再反转,让电影整个都精彩绝伦,毫无尿点。名言说得好,剧透一时爽,全家XXXMysterio在漫画世界里,算是蜘蛛侠的宿敌之一了。也是少有的全靠智慧,不靠变异和神力的超级大反派。如果抛开善恶价值观来看,他的能力或许并不亚于老爷,甚至和小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小丑着力于个体人性的丑恶。而Mysterio 则深谙大众媒体之道,走向了渴望控制、愚弄民众的道路。这一切都要从Mysterio,也就是原名为昆汀· 贝克的成长经历说起。昆汀不幸福,套用现在的流程理论来说,他的原生家庭有问题。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变得尖酸刻薄。小时候,昆汀的叔叔给他送了一台旧相机,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热爱上了摄影,但是自己的父亲却一味的挖苦他。长大后,他成为了一个名出色的特技演员和电影特效师。但是由于人格扭曲,他总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和贡献一样多的关注度,于是开始琢磨做一番大事业。起初,他依靠自己的戏服,完成了几次针对军事库的抢劫。之后,贝克就琢磨着,搞个大新闻。他想到的办法就是:模仿蜘蛛侠,犯罪。最后把蜘蛛侠打败之后,获得人民爱戴。漫画里,贝克模仿了蜘蛛侠大部分超能力,除了小虫的第六感。而“第六感”这个特异功能,在大电影帮助了小虫打败了贝克。在漫画里,在一次彻底打败小虫的战斗中,贝克自吹了自己的所有伎俩,被小虫录下来,最终让小虫洗清自己的罪名。#所以守口如瓶,什么时候都是美德啊。被小虫打败的神秘客,后来还和章鱼博士组成了“邪恶六人组 ”(SINSTER SIX), 这个小组是蜘蛛侠漫画里,最有实力的反派联盟。神秘客诞生于1963年,那个年代下,我们的斯坦·李 和 史蒂夫·迪特寇老爷爷,就已经设计了类似于AR 和 无人机的武器。作为蜘蛛侠的宿敌,神秘客一直出现在动画片里,这是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我想和最近几年无人机和AR技术的革新不无关系。就这个思路想下去,漫威还能再拍100年。神秘客的最大特点是,透过足以乱真的假,来迷惑对手、媒体、乃至人民。这无疑是对当代媒体最大的讽刺。特别是当影片制作者本身也是巨大illusion的创造者的时候,整个影片的深度,就会比之前超级英雄多那么几分。影片的编剧,让蜘蛛侠恋的女同学回怼男同学,不断的说出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里关于真理的名言。也是有一种暗搓搓,留在台词 中的彩蛋了。电影里,神秘客和漫画里的背景略有不同。电影里,昆汀·贝克 是钢铁侠的斯塔克工业集团的前雇员。负责了钢铁侠的某一个虚拟现实项目。但是由于钢铁侠常年傲慢加嘴贱,所以作为他的下属并不是那么开心的事情。由此,造成了他的扭曲。更让人意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他还纠结了一大帮子曾经被钢铁侠diss过的前同事,导演了一场大戏,终极目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世人敬仰的超级英雄。而他的第一个目标,则是通过自导自演几场大戏,获得钢铁侠的所有遗产。赞叹一下编剧的巧思。这个设计,不仅让反派黑化的原因合情合理,同时也让索尼宇宙里的小蜘蛛与漫威主宇宙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后可以夸夸漫威的选角,神秘客选择了 《断背山》中的杰克·吉伦哈尔:漫威选角在小罗伯特·唐尼成功之后,之后每一个都无比恰当。话题度、演技、外形的完美结合。杰克同志有一流的颜值,也入选过奥斯卡最佳男配,演技过硬。外形上,忧郁的蓝眼睛,亲切的又有些虚弱的气质,只擅长制造环境的神秘客的最佳人选。最好的一场戏在酒吧里,当他带上那副眼镜的时候,连我身边电影院的观众都惊呼,太像了。没有想到1分钟后,就大反转。最后暑假来了,这部片子真的适合哪种考试完之后,大爽一番的片子拉。( ^_^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