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贝贝 : 居然不那么喜欢她了”
回复 于娜: 这部《已满l8点此进入伊匈园》距离奥斯卡颁奖还有五天时,我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的结尾,我说:一部必将在奥斯卡占据一席之地的电影,一部复刻「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乐队」辉煌的电影,一部世界级的年度爆款奇迹,一部最适合在大银幕观看的电影。就在它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的第三天,我被打了脸。是的,我们终于不用通过电脑屏幕,不用通过网盘和迅雷,而是在大屏幕上,这我们离这段气势恢弘,热泪盈眶的记忆,更近一点。今天,我夹杂着私心和偏爱,看完了它的内地独享版本,阉割3分钟,狂删多处重要剧情,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中国内地院线,不知道该为它高兴,还是替它难过。1946年,赞兹巴尔岛的一个普通的印度波斯族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传统而保守,为他取名:法罗克·布勒撒拉。因为自小学习音乐,再加上比常人多出的四颗牙令他的口腔音域更宽,他近乎传奇的音乐天赋展露无疑。之后不久,他们的首张同名专辑就一炮走红,每一首单曲都完全颠覆了当时听众的认知,在全球总共卖出2亿张唱片,至今仍霸占着英国史上专辑销售排行榜第一的纪录。这个乐队,成为摇滚时代真正的巨星,在摇滚圈乃至音乐界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作为乐队灵魂人物和传奇主唱的弗莱迪,用华丽夸张的舞台表现,稳定的现场发挥,自信饱满的走位,强烈的舞台感染力,随意切换的音域,绝无仅有的现场表演,在整个英国甚至整个世界,都独树一帜。弗莱迪,被粉丝亲切地称为:牙叔。比如这首《Bohemian Rhapsody》。BohemianRhapsodyQueen-Wayne'sWorld(MusicFromTheMotionPicture)作为他们最负盛名的一首歌,同时也是当时制作成本最贵的歌曲,仅仅「伽利略」三个字,就被重复到把录音带的磁粉近乎磨灭。这全部源于弗莱迪的灵光乍现,用歌剧的形式,分为5章,有4种曲风。它糅杂了硬核摇滚、歌剧、重金属、吉他独奏、清唱等风格,从结构到形式再到内容都异常繁复,既有古典元素,又有癫狂和诗意,各个部分风格差异巨大,歌词更是晦涩难懂,具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分倾向。你看弗莱迪作何反应。
回复 潘粤明 : 我常常都会想,人在做出重大的决定时,所谓的天人交战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光景。是会悲喜交加还是心力交瘁?后来自己经历了一些决断后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内心戏给你演,所谓决定,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想好了,就去做,命运会大力地推着你往前奔跑,根本由不得你自己使力。所以妓女们做出以命抵命的决定时,大概也没有想太多,就是很单纯的善良,很简单地想要救那些小女孩。哭一会儿,再嘻嘻哈哈地闹一会儿,就随着命运巨大的涡轮,旋转进了深不见底的黑洞。为了琴弦和为了耳坠惨死的豆蔻和香兰,跟日本军官啰嗦了半天结果被恼怒地一枪毙命的书娟父亲,救了女孩儿们两次把浦生托付给妓女们的国民党军官,都是这命运机器上的一个个小齿轮,坚定、固执地运转着。他们大概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宏伟的观点,支撑他们的,也许是对物品的一点执念,对亡妻的一个承诺,又或许是在大时代背景下身不由己的使命感。其实我很反感所谓的“交换论”,如果说要换,从影片一开始,女学生逃跑的路上,本来准备撤退出城的队伍决定保护她们暴露了自己,最终全军覆没只剩下一个军官。他们也是用自己的命换了女学生生存下去的希望,决定牺牲的那一刻,大概没有想过是以命抵命。像神父在有机会跟朋友一起离开南京的时候,他只犹豫了两三秒就说,不,我不能走。他没有把握一定会赢,但他不能认输。乱世之中,谁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多活一天是不是生命只多了24小时,能用命去拼的,只是为了一份希望,用简单的“交换”实在概括不了。生命本来就没有分贵贱,神父在最后一夜也依然在挣扎,他说众生平等,是要选择女孩还是女人。乔治说必须这么做,但他大概也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在死亡和比死亡更恐怖的折磨面前,谁又比谁更值得活着,这个问题谁又能回答呢。生死之间本来就只有一线希望,哪怕现在是所谓的和平年代,每天依然上演着悲惨世界,个人的命运放在历史中看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可跟所有的永恒比起来,仅仅一步之遥。最后,让我流泪的点是乔治去做第十三个女孩,神父替他戴假发的时候他们的对话。“你知道你将面对的是什么?”“我知道。”“你中途要跳车,要逃跑知道么。”“我不跑,我要尽量给你和女孩们争取时间。”小男孩演得有些懵懂,他大概不知道这故事有着什么样深沉的战争背景,正如剧中的乔治其实也不太清楚将要面对的恐怖,只是单纯地拼了自己的一命去换女学生的一条命,来兑现之前的承诺。看了《金陵十三钗》幕后拍摄的纪录片,得知主演们大多都不是表演专业出身,女主角倪妮是88年的大学生。不由得感慨好导演是可以引导人表现出真实的情感的。我不是说这部影片多么完美,但张艺谋的确能够代表中国最好的导演水平,而影片中所蕴含的情怀,比同类型的《南京南京》要好太多。可能是我很厌烦用力过猛的表现,陆川导演本人似乎就是一个用力过猛的人,他的电影无处不为悲怆而悲怆,为煽情而煽情,也就不奇怪了。我喜欢这部影片,也是因为他的克制。没有想把自己拉到多么崇高的地位,没有太强地试图操纵观众情绪的痕迹,只是平静地叙述。虽然没有说要到能拿奥斯卡的地位,但奥斯卡还不就是人评选出来的,拆弹部队还不是能PK掉我心中完美的阿凡达。所以奖项是一种证明的方式,却不是答案。我曾经问过我的外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当年她才六七岁,南京被占领前跟随家人逃到乡下,她说当年很多人不愿意舍弃房子和家庭留在了南京,后来大多没了。屠杀都逐渐远去,土地上的血迹也会逐渐被洗净,但战争留下的阴影大概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散去。直面历史,会有愤怒和痛恨,但更多的是悲哀。历史总是循环往复,只希望战争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远一点,再远一点。最后推荐一篇纽约时报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