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冯绍峰 : 如果有一首歌值得一篇文字来分析,不是let it die,而是inside and out。bee gees的原唱诞生于79年6月,作为流行摇滚的名曲,很有旋律性。但是节奏方面就平铺直叙无甚变化,可能还受当时disco流行的影响,显得比较沉闷和机械化。不过那段高潮还是相当有摇滚的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翻唱的不算多,feist估计算是第一个重塑经典的。她的重新创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少有的indie-pop加rock加electronic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indie-pop收集狂,我最近有被腻到的倾向。多数歌手都爱好从民谣、蓝调、或者爵士借元素,很少向摇滚借。也许扭青的哼哼和摇青的嚷嚷本质上就是南辕北辙的,所以要求indie-pop唱出摇滚味道来就是苛责。也许是苛责吧,不过绮贞写出了self,可见扭青们也在找平衡。平衡的典范就是feist的这首inside and out。一开头就是哼哼,节奏却很电子;然后鼓点很disco,唱法却很典型的indie-pop,有点憋。到了inside and out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喊的趋势开始出来了。等到高潮Don't try to tell me that it's over那段的时候 ,鼓点换了,萨克斯风也来了,力量完全是往外放的。接着又回到indie-pop轻灵的唱法,因为紧跟摇感的那段更显纤弱可怜,与歌词简直就是绝配(You're the reason for my laughter and my sorrow)。最后的电子乐常用的打碟声,配上钢琴和萨克斯风,就这么着把歌给结束了。feist的声音也是奇迹,原来她是唱摇滚的,要放一定是能放的。据说嗓子唱坏了一段,现在唱得很节制,其实小声唱歌可以唱出很多细微的变化,喊是只能喊大声的。我现在的品味是越来越受不了单一风格的歌曲了,如果很好我会说经典,但是要让我wow就必须是这种混元素混出全新感觉的。最后放一个feist唱的acoustic版本的inside and out。经典:p”
回复 吴千语: 这部《麻w豆ww传媒》
回复 古力娜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