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黄景瑜 : 如果有一首歌值得一篇文字来分析,不是let it die,而是inside and out。bee gees的原唱诞生于79年6月,作为流行摇滚的名曲,很有旋律性。但是节奏方面就平铺直叙无甚变化,可能还受当时disco流行的影响,显得比较沉闷和机械化。不过那段高潮还是相当有摇滚的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翻唱的不算多,feist估计算是第一个重塑经典的。她的重新创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少有的indie-pop加rock加electronic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indie-pop收集狂,我最近有被腻到的倾向。多数歌手都爱好从民谣、蓝调、或者爵士借元素,很少向摇滚借。也许扭青的哼哼和摇青的嚷嚷本质上就是南辕北辙的,所以要求indie-pop唱出摇滚味道来就是苛责。也许是苛责吧,不过绮贞写出了self,可见扭青们也在找平衡。平衡的典范就是feist的这首inside and out。一开头就是哼哼,节奏却很电子;然后鼓点很disco,唱法却很典型的indie-pop,有点憋。到了inside and out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喊的趋势开始出来了。等到高潮Don't try to tell me that it's over那段的时候 ,鼓点换了,萨克斯风也来了,力量完全是往外放的。接着又回到indie-pop轻灵的唱法,因为紧跟摇感的那段更显纤弱可怜,与歌词简直就是绝配(You're the reason for my laughter and my sorrow)。最后的电子乐常用的打碟声,配上钢琴和萨克斯风,就这么着把歌给结束了。feist的声音也是奇迹,原来她是唱摇滚的,要放一定是能放的。据说嗓子唱坏了一段,现在唱得很节制,其实小声唱歌可以唱出很多细微的变化,喊是只能喊大声的。我现在的品味是越来越受不了单一风格的歌曲了,如果很好我会说经典,但是要让我wow就必须是这种混元素混出全新感觉的。最后放一个feist唱的acoustic版本的inside and out。经典:p”
回复 徐艺洋: 这部《草莓羞愧无线观看网址》这几年,每当大特效、大制作电影出炉时,“电影工业化”、“比肩好莱坞”等等字眼便会充斥于各版头条,对了,还有“里程碑”。这就是同源不同流,任何作品,必须因地制宜的联系自身文化特质,否则只会如“中国超级英雄电影”一样,落得个东施效颦结局。具体来说,让看惯了好莱坞灾难科幻大片的观众,如何从内心接受这是一部“东方人拯救地球”的国产灾难电影,并没有一上来全盘模仿西方大片那种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模式,而是循序渐进。就拿家的内核来说。东方式内核,但表现方式和作用目的其实是偏于普世的,这就是前文说道的“循序渐进”,你不能说这是矫情,而是因地制宜。不可否认,在《流浪地球》里,能看到《地心引力》、《2012》、《星际穿越》等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影子,有着依样画葫芦的感觉。说白了该片的特效部分,让人感受到“奇观”的部分并不多,反而更多是带给观众对世界观的认知,一个被冰封的世界,一个被火烤的家园,一个逃离太阳系的地球,被木星引力捕捉的星球。在此基础上,增强对气氛的渲染。因为要让大家接受一部电影,首先要让观众接受这个世界观,从而进入下一环节。所以,并不觉得《流浪地球》的概念难懂,可能是我作为科幻迷经常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原因,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就不一定了。如果不想看也不要紧,没人规定看电影前后一定要恶补原著,所以我简单概括一下故事发展,能让大家对原著世界观体系和电影背景故事有着更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科普一些关键词,才能更好的理解。太阳是以内部氢核聚变方式向外发光发热的,当内部的氢元素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内部的高温高压会激发氦元素的聚变,这个时候的太阳就会发生氦闪,说白了就是太阳老了,自爆了。意思就是太阳加速衰老,氦闪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结果爆炸之后还膨胀了,到时候体积庞大到能把地球都吞了。事实上用不着太阳吞地球,氦闪之时地球已被汽化了。这就是《流浪地球》中给地球装发动机的原因。我们的太阳已有近50亿年的年龄,天文学家们估计太阳还有50到70亿年的寿命。将在12亿年后发生首次氦的融合,估计那时候人类要么死绝了,要么早跑了。这是电影对原著设定最大的“省略”之处。电影对此进行了省略,直接营造了一个装上发动机的地球被木星捕捉的场景,至于地球之前的故事,无需多言一笔带过,做到了最大的简化,不过想想上述内容很难用电影展示。电影中最让人难懂的之处,地球为什么会被木星引力捕捉,这里就是引力弹弓效应。(这也是原著中为什么地球要绕太阳15个圈,而且“圈”越来越扁的原因,否则速度不够,根本到达了不了木星轨道)可惜问题就出在了“没有算好”,原因还在于速度不够,没跑成功。就像月球一样,人家原本没打算成为地球的卫星,就因为被地球引力“捕捉”到了,才成为地球的卫星。但电影中的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木星引力太大,地球距离木星太近,差点超越洛希极限。可见,洛希极限就是末日的临界点,在电影中充当了电影中常见的“倒计时爆炸”功能,知道这一点足矣。★火流星电影结尾,点燃木星大气,使地球获得巨大反冲能量,达到木星逃逸速度,这个设定也是原创,但致敬了原著。原著中,地球穿过小行星带,地球舰队需要反物质炸弹炸掉轨道上的小行星:“反物质炮弹不断地击中小行星,湮灭的强光此起彼伏地在漆黑的太空中闪现”。而被炸碎的小行星,会以火流星的形式落到地球。(原著中这段内容是爱情主题)人类带上地球的逃亡之旅,听上去简单,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电影的故事实则沧海一粟,简单而言,人类跑路,分五步:1、刹车时代在亚洲和美洲部署一万两千台发动机(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先利用赤道发动机反向喷射停止地球自转。2、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得地球脱离轨道,在不断绕着太阳转圈运行获得加速度,直至木星轨道附近,利用木星引力,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3、流浪时代Ⅰ(加速)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比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位于半人马座α星4、流浪时代Ⅱ(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5、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一颗卫星。期间,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500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500年的减速。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地球跑了,月球咋办?肯定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果真是对故土有着情怀的东方人啊,地球搬家可以一起带走吗?一家人就要齐齐整整嘛!原著中当然给出了答案。还要什么月球啊,小命都保不住了,你搬家的时候把门框卸下来带走吗?把院里的树也移植到新家吗?说实话我小时候还真的打算这么干。。。
回复 白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