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罗晋 : 关于盗梦空间的设定,已经有很多人做过剖析了,但还是觉得很惊艳,就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觉得惊艳的几个点。据说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是来自于诺兰导演的发想,是源自于他对梦境的好奇,并且将梦境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伴随不同的时间流逝感。包括:现实:睡觉 → 第一层:下雨城市 → 第二层:酒店 → 第三层:雪山堡垒 → 第四层:城市 → 混沌设定中值得注意的第一点:是随着阶层的增加,时间流逝感改变,原本第一层是10分钟等于现实生活中1分钟,再变成100分钟等于现实生活1分钟...然后逐渐增加;而且上一层"做梦者"的状态改变,会影响下一层的梦境内容,最经典的就是第一层的车往下坠时,第二层的重力直接改变。之所以觉得有趣,是因为在研究领域上,最早也是将「睡眠」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阶段一、二、三、四,以及「快速动眼期睡眠」。随着睡眠阶段的深入,个体(也就是我们)对于外界讯息的感知,会慢慢减弱,在阶段一或二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似睡非睡,恍惚中好像还有听见外界的一些声音,但阶段三之后,就会好像计算机屏幕关机一样,不再感觉自己有听到声音。除此之外,做梦者的状态改变,的确会影响梦境内容,也许大家都曾有类似的经验,在刚开始入睡时,会梦到从高楼或楼梯坠落,突然出现一种「失重感」,其实那是因为我们从清醒转换到睡眠阶段的时候,身体突然放松,影响了梦境内容。我注意到的第二点是不同层次反映的「意识」变化,就像电影里提到的,到了混沌的那个阶段,主宰的就变成「潜意识」。在研究中也发现─「快速动眼期睡眠」,很常有人把这个阶段叫做「做梦期」,这个阶段的梦境内容特别无逻辑,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个阶段与潜意识有关,在这个阶段把个体叫醒后,询问个体的梦境内容,很常反映了"做梦者"近期的压力或负面情绪,但在梦里却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晚上的睡眠,通常会以90分钟为一个循环,快速动眼期睡眠通常是在循环的后半出现,也跟电影中的「混沌」出现时机有点类似,受到了「潜意识」的主宰。这些设定都让我在观影时,倍觉有趣,当然,电影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包括「KICK」的设定我也觉得非常喜欢,都值得大家重复再看这部电影。”
回复 赖斯翔: 这部《蜜桃传播18媒体免费观》
回复 赖小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