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牟兴区 : 这是一篇书评,也是一篇游记。一年前决定一定要去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就开始读帕慕克的这本回忆性质的散文。有人问我,你想了解一个城市为什么不去念lonely planet,里面充满了事实 。我回答,我想要通过一个个人的眼睛去看一个城市。可是那不是很主观,你应该。。。不等这人说完,“我才不在乎客观公正呢”已经被喊了出来。我已经到了无法再认真对待常规的年纪,如果我还那么在乎一般人眼中的事实,恐怕一天都活不下去。我只在乎帕慕克回忆里的伊斯坦布尔,我只在乎我们之间可不可以达成隐秘的协定:让我看见你眼中的倒影。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不是象征穆斯林的巅峰的蓝色清真寺,也不是无论如何掩盖骨子里也还是天主教的圣索菲亚。如果新旧皇宫可以值得一提的话,那也不过是因为它们有幸摄在灵魂的光芒里。那个灵魂就是博斯普鲁斯。永远也看不够的博斯普鲁斯。清晨在阳台上喝一杯浓茶看它,夜晚在大桥上漫步看它,黄昏在高塔上俯视被落日烧灼的它,下午在游船上欣赏被海风吹皱的它。看不够的博斯普鲁斯啊,就像世间任何伟大的造化一样,也是热爱玩弄灾难的淘气鬼 。所有章节 中最棒的是第22章,《关于经过博斯普鲁斯的船只,著名火灾,移动的房子,以及其他灾难》。如果我们不是像帕慕克那样住在博斯普鲁斯岸边,每日花费大量时间趴在窗口数过往的船只的话,我们是永远无法想像博斯普鲁斯可以制造的奇观。油轮相撞引起的熊熊大火比任何焰火都要壮美,岸边的住户以为地震了打开窗户看见船头的桅杆就在鼻子前面。最神奇的是失控的汽车冲入水中,帕慕克细细描绘了好几起类似事件,还复制了报纸上刊登的“如何从水下的汽车逃生”。博斯普鲁斯的辉煌瞬间,可能和它带走的生命一样多。即便如此,帕慕克是这样结束第22章的,他说“博斯普鲁斯美丽至极,丝毫不逊色于生命。”如果博斯普鲁斯是灵魂,那伊斯坦布尔的身躯就是那些曲折的街道和不断倒塌的房子。帕慕克家族的公寓、岸边仿欧式的度假屋、藏匿帕慕克和他的初恋的工作室,这些才是每日的生活。而所有这些房子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倒塌、消失。是不是“目睹过去在终结未来不知在哪里”导致了帕慕克将荣光闪耀的伊斯坦布尔称为“悲凉之城”?第10章的huzun里写到,“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当阳光突然落在博斯普鲁斯上,当微弱的水汽开始从水面升起时,悲凉是厚重到几乎可以触摸,几乎可以看见它像薄膜一样展开覆盖在这个城市的人与景物之上。”也许是炎炎夏日的缘故,铺天盖地的艳阳让我无法感受huzun。只有回旋舞者轻盈的旋转和似乎无力而垂下的手,才能让我感受到huzun的第二层含义:永远无法与安拉亲近的痛苦。我需要冬天再去一次伊斯坦布尔。帕慕克没有企图逃避伊斯坦布尔作为亚欧交界的事实。一个在书中徘徊的幽灵就是“西方”。帕慕克所指的西方外延要小的多,用“西欧”更加合适。当他思考伊斯坦布尔所受到的西欧的影响时,走在街头的游客我忍不住想说,还有更东的东方。来自东方之东的我因此对第25章《在西方的眼睛下》有些不满,我尊重“透过外人的眼睛看自己”这种视角,可是“外人”就只有西欧人吗?为什么在凝视伊斯坦布尔的眼睛之中,就没有来自西欧以外的地方的呢?你可以说因为就是没有东方人写伊斯坦布尔吗?真的吗?伊斯坦布尔,请不要再活在对过去的无限怀想之中了,也不要在活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前人的荣耀也许无法企及,可是哪怕是一点点的创造,只要是自己的,就值得骄傲。”
回复 陈金飞: 这部《四影虎影最新2021人口》1909 Maxfield Parrish - The Arabian Nights
回复 章龄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