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陈乔恩 : 这个片子,看的时候全程影院里笑声迭起……然而我只觉得尴尬/_\从秋雅婚纱照镜头是从胸部往上拍的开始我就觉得大事不妙,这个片子可能并不会是我喜欢的,事实如此。整个故事就像一篇短篇男频金手指爽文,人物设定脸谱化,尤其是女神。男主设定之屌丝,该片的英语名与其叫goodbyeloser不如叫helloloser……男主某天突然回到过去,狂喜之余通过创造电子宠物机和写歌并推出超前的偶像概念成为教父,得到了从前看上的一个白富美,但此时的他却变得不快乐,想了很多,觉得还是青梅竹马的邻居妹子好,然而却得不到她了………………你以为我在复述电影剧情?不,这是日本99年的一部电视剧的大概前两集的内容。我倒不觉得是抄袭,我更倾向于剧情太老套这个可能性^ ^没想到一搜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我写下这篇影评是因为看完这片子想吐槽想得要疯了然而同伴看完时跟我说觉得挺好看的,我只能和她说还好吧……其实也没怎么吐槽情节,因为我看完已经决定把具体情节都忘掉了(手动再见最低只能打一星,这一星就当送给那些我全都会唱的歌吧……我的笑点一点也不高,但是看的时候就是没觉得好笑…”
回复 曹曦文: 这部《91大象传媒视频入口》《登月第一人》是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指导的第四部长片作品。电影聚焦的故事,便是他在1961~1969年年间,从一位普普通通的飞机驾驶员,历尽千辛万苦,逐渐成为一名闻名全球的传奇宇航员的经历。与传统传记电影时常以联系时代背景加剧电影戏剧冲突的手法不同。电影更多呈现的则是阿姆斯特朗在小小太空舱中仰望的那一小片星光、加速旋转带来的晕眩感、以及朋友的死亡、女儿的去世,不断被精神创伤困扰的他。达米恩也因此特意去掉了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的重要戏份,淡化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浓烈的爱国主义,转而注重深入人物的内心。但达米恩也因为这去国旗化的大胆举动,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全民“爱国争议”中,《登月第一人》被认为是一部“不爱国”的电影。在我看来,相较于其他传记电影,《登月第一人》可能更接近真实人物本身的距离,因为创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求阿姆斯特朗的生活细节,它意在捕捉仅有阿姆斯特朗本人可以感触而到的真实情感维度,从而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登月是阿姆斯特朗人生中的某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但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爱,才是他所时时刻刻在意的东西,尽管他从不曾习惯言说,但我们能从他女儿去世、朋友死亡脸上布满的阴霾中看出他的在意。一味地将阿姆斯特朗神化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恰恰相反,一个普通人在成为万众瞩目的人之前,所忍受的痛苦,所得到的快乐,才是我们作为观众所应该侧重的关键。以往,阿姆斯特朗在我们的印象中,只不过是历史书上,一段寥寥的简历,一个刻板的印象,我们知道“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但这又何谈以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这让我想起《大佛普拉斯》中的一句台词──“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但却沒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阿姆斯特朗身处登月时代,而我们身处登月早已司空见惯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上信息查阅到他生平的一切经历,但在如此上帝视角之下的我们真的了解一个真实的阿姆斯特朗吗?他在广阔无垠的月球表面之上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他在月球上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敬畏,亦或者是孤独。我们都未曾知晓,而《登月第一人》以独特的主观视角,尽量真实的重现了近五十年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壮举。他是带着死亡的阴霾,带着无尽的忧伤而去的,在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月球表面上,分享自己的痛苦。他沉默不语,就像《登月第一人》冷静的影像,悄声喘息着踏上月球的土地。他一路走向远方的彼岸,还是逃离不了死亡的阴影。他在成为“第一人”的同时,脑海中回想起的,只有昔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但这些往日时光都不可能再重现了,因为他的女儿早已去世多时。“登月”在大众看来,是一个挑战人类认知的计划,是一个烧钱的项目,但对于《登月第一人》中的阿姆斯特朗来说,或许更像是一场“自私”的救赎。他努力“逃往”月球,在人类能够抵达的最遥远的距离,却仍旧无法自我超脱,摆脱不了女儿死亡的悲伤。尽管他再伟大,尽管他踏出了那最重要的一步。这些悲伤还是会在未来的日子中逐渐累加,缠绕他的一生。我们这时才发现,原来这样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却也是一个痛苦如影随形的普通人。许多人都在重点地提到登月片段的惊心动魄,认为那些日常铺垫显得琐碎而乏味,但其实这些看似乏味的画面,才是《登月第一人》最有力量的影像。而登月便成为了主角情绪爆发的那一刻,如若没有那些丝丝入扣的情感承载,那登月便成为了一个毫无灵魂的炫技表演。比起体现阿姆斯特朗的伟大,它更想让我们接近他的内心。
回复 张伦硕 : --------------分割线-----------谈谈漫画历史中的美国队长复仇者内战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