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爽片在我这儿通常起评分不会太高,除非爽到一定程度。我对一部爽片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你真得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时爽到我。《阿丽塔:战斗天使》显然符合这个标准。 一个有想法的导演都是从屏幕点亮的第一秒就开始掌控一切了。《阿丽塔》的开始,20世纪福斯的厂标出现,数字却换成了26,厂牌上锈迹斑斑。紧接着画面进入一片广漠的废墟,外科医生依德正在垃圾场里翻找零件。影片迅速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未来情境中,而此时的世界已是一片荒原。通常导演在处理大场面时,都爱用定场镜头,最好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一个恢宏的空间。可《阿丽塔》没有。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废墟那场戏,影片刻意采用浅焦拍摄,前景的依德很清晰,背景全是虚的,隐约可见高耸的挖掘机在废墟里肆虐。这是导演的底气,不用故意摆给观众看,而是要让观众自己在叙事中发现、自景深处窥探,从而建立整个空间。影片后续也大量运用了景深处的调度,这是《阿丽塔》从一开始就让我眼前一亮的部分。 《阿丽塔》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木城雪户的代表作《铳梦》。什么是“铳梦”?木城雪户对此这样解释:“铳”代表暴力,是物质层面的,“梦”代表内心,“铳梦”是物理和内心的融合。但凡涉及到义体人的作品,通常都绕不过这个话题。同样《阿丽塔》对此也有涉及。单纯从文本层面看,《阿丽塔》的故事极为单纯,讲述义体人女孩阿丽塔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影片构建了一个两层世界,上层是名为“撒冷”的天空城,下层是破败不堪的钢铁城。连接上下两层的是一条不明来由的管道,像一条钢索,却不允许任何人通过。如果说撒冷是“梦”的话,钢铁城显然就是“铳”。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展现“撒冷”的样子,它只能作为一个梦存在,正如底层人根本无法想象上层人的生活。而阿丽塔的头颅是从撒冷被当作垃圾一样丢下来的。她或许曾经到过那里,但现在,她被遗弃在了钢铁城——这个如“铳”一般预示着冰冷残暴的地方。 乍一看《阿丽塔》,你甚至会想到《谍影重重》系列,同样是讲了一个忘记身份的人,发现自己竟身怀绝技并遭遇追杀,最终重获身份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对阿丽塔影响最大的是两个男人:依德和雨果。前者承担父亲的角色,后者承担爱人的角色。正如一个人最终建立“自我”,都是从他人关系的映射中实现的。一开始,阿丽塔在镜子中辨认自己,后来,她从别人的眼里辨认自己。在依德那里,她做回了一个女儿。尽管一开始,她只是一个替身。但最后,她损毁了依德女儿的义体,重新穿上了曾经的义体,并第一次喊出“父亲”。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次对父权的反抗和重新确认:“我不要做你死去女儿的替身,我是你另一个女儿。”在雨果那里,阿丽塔初尝到爱情的滋味。味道,是阿丽塔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带皮的橘子和巧克力,同样是苦中带甜,那是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尝到的滋味。这场成长,从面对依德的第一滴泪开始,到失去雨果的最后一滴泪结束,在不停的闪回中,阿丽塔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宿命,奔赴最终的战场。 ok,简单剖析了文本后,下面说说《阿丽塔》最震撼我的地方。 可以先说说卡梅隆的“梦”。卡梅隆毫无疑问是当下电影界技术最牛的导演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阿丽塔》的幕后,你会看到一堆吓人的数字,比如:阿丽塔眼睛的CG模型由900万个多边形组成,脸上的细微绒毛超过50万根,头发有13.2万根,机械躯干由7000多个零部件构成……要实现如此复杂的特效渲染,全片共使用了3万台电脑同时运作,总计耗时4.32亿个小时。是不是挺吓人的?在这方面来说,《阿丽塔》的完成度是极高的。不说别的,就说影片开始不久阿丽塔苏醒的镜头,大特写,拍阿丽塔缓缓睁开眼,头发、眼睛、皮肤在镜头中纤毫毕现,鼻子上还有一个自然的小坑。看到这个镜头我就想起《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片一上来是一段手机拍摄的粗糙画面,紧接着就进入120帧的高清晰画面。这当然是李安故意为之的技巧,从第一分钟开始,他就要让观众深刻体验到120帧意味着什么。而《阿丽塔》的这个镜头,有着同样的效果。你或许觉得阿丽塔的大眼睛有些违和,但其实那就是为了区别于真人所做的一个标志物,卡梅隆就是要让你知道,这不是真人,但她又无处不是真人。所谓“真人表情动作捕捉加CG渲染”技术,发展到极致,不就是和真人没区别吗?可《阿丽塔》要先让你看出区别来,然后再通过后续逼真的表情和动作,让你最终信服,她和人没区别。 技术牛,特效牛,这个没得说。只要看你就知道了。我个人很喜欢罗德里格斯,作为墨西哥三杰之外的墨西哥裔导演,罗德里格斯一直被人忽视。他常年拍低成本血浆片,这也是他第一次执导大制作电影,或许借此迎来事业转机。你只要看过他的《罪恶之城》《杀出个黎明》《弯刀》《老师不是人》等作品中的任意一部,你就了解罗德里格斯的“暴力”,比他的好友昆汀还要疯狂。具体到《阿丽塔》中,影片巧妙地利用义体人这一概念,规避了血浆四射的血腥感,但与此同时,生猛而纯粹的“疼痛感”却一丝不减。四分五裂的躯体、残肢断臂、被削去半边的脸、滚落的头颅……不由分说的“冷暴力”场面,接踵而至。当然,这不是一味的输出暴力,而是隐含着表意。在这座失序的城市里,暴力就是一切高尚与卑鄙者的唯一通行证。影片就是用这种突如其来、不由分说又不留余地的暴力,来渲染这个世界的残酷。整部影片,与其说是阿丽塔在找寻自我,不如说是她在找寻战斗的理由,找寻自己满满的战斗力究竟因何存在。她虽然忘了自己是谁,却从未忘记战斗。她在机动球的竞技场里,和男孩们拼得你死我活;她一度怀疑依德的身份,跟踪他并在巷子里手刃了作恶的真凶;她在酒馆里,和赏金猎人们打斗;她被肢解并重新复活后,仍然继续战斗……直到影片最后,她终于醒悟,只见她拿起刀站上擂台,用刀指向天空城的诺瓦,指向一个狂妄而腐朽的体制。那一幕很燃,既是一场恶斗的预兆,又是一个人终于看清自己宿命的悲壮感。应该说,贯穿影片始终的“暴力”内核,带来的既是视觉的冲击,也是心理的震撼。 还是前文的观点,你不必把《阿丽塔:战斗天使》当作一部科幻片看待,也不用试图挖掘其背后深刻的含义。它就是一部爽片,一部技术支撑下的暴力动作片。从这个维度讲,它真的足够好看。我又想起影片开始的那一幕,废墟上,依德用双手托起了阿丽塔的头颅,那一刻,光芒像是重新想起了这片废墟一样降临。在沉睡了300年后,阿丽塔重新走进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