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赵树海 : 这部电影很小的时候,在亲戚家看过片段,当时和父亲在一起。看到两个男女主人公一边弄泥塑一边亲吻的段落,我小脸儿红扑扑的。而当时我们所在的亲戚家,正好亲戚家的哥哥和女友在卧室里嘻嘻哈哈,不免让我浮想联翩,脑内补完了很多的成人内容。现在重新好好的看看这部电影,依然精彩。看到最后依然是催人泪下。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多么美好的世界啊。非常喜欢片中那个灵媒黑姑娘,真是我的偶像。而电影中的女主演短发和光头造型都是那么的优美和性感,体态苗条。这电影中出现了很多种鬼,竟然还有地缚灵,就是那个秃顶的地铁大叔。他在地铁里的嚣张样子不时的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企鹅人的影子。猫咪在看到鬼魂后会吓得跑开,多么可爱的猫咪呦,还有那接受到支票后晕倒的修女,这个世界真是真爱无敌啊!end”
回复 奚望: 这部《抖音成长人版破解ios》在看电影前不小心知道了一些事情,让观影过程变得很怪。比如我知道了唐·谢利家人并没有被编剧征询意见,这是法雷里和瓦莱隆加两位白人兄弟自顾自的创作,因为法雷里以为“谢利已经没有什么在世的家人了”。因此在看到影片结尾处“托尼和谢利保持着终生友谊”这则附言时,我觉得有点好笑。它带来的感觉和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一样——这是一个白人视角的、自以为是的种族和解故事。一个把黑人用过的杯子扔掉的种族分子,在跟随一位黑人总裁公路旅行后,在一系列欢笑和晋江总裁文操作之后,奇迹般地扭转了观念。不但如此,他还可以教这位黑人音乐家欣赏黑人音乐。没有谁会说当今世界的种族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这部电影却致力于把大家拉回种族歧视噩梦一般的 60 年代,用一个甜蜜得不像真的(也确实不是真的)的故事把最艰苦的南行巡回打造成一笑泯恩仇的爱情小品,其中涉及的所有纠纷和解决方式,轻松简单得像任何一部偶像剧。我不清楚这样的笑点可以俘获哪批观众。一个道明寺吃包子的故事加了层种族滤镜就变成了谢利啃鸡腿,一个高岭之花在酒吧被大汉围攻的俗气言情段,加了层种族滤镜变成了托尼机智营救。托尼,一个白人,是解决麻烦的那个人,是插手营救的人,是最终变“好”还帮助谢利找回自己的人;他是主角,在海报上比较大,提名的是男主。电影是托尼个人视角的“救赎”。它妙就妙在让人舒服、让你没什么心理负担和愧疚感。发生在 60 年代的剧情,却意图让现代观众自我感觉良好,仿佛麻烦已经得到解决,整个社会系统性的歧视问题压在两个人的私人关系上,简化为吃炸鸡、换钢琴和拒绝演出,他俩好了,黑白矛盾就消散了,观众也不用如坐针毡反思过去的罪和眼下的新问题。即便是最沉重、最有歧视味道的片段(路边的农耕黑人、不同的厕所、餐厅黑人勿进等),带来的肃穆也很快消解在双男主的互动中。也许有人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但我个人并不欣赏,尤其是它涉及到真正的现实,如此轻描淡写,顾及的只是白人观众的愉悦度而已。今年奥斯卡BP提名中两部被斥责为“政治正确”的电影,一部绿皮书一部黑豹,然而在我看来,它俩恰恰都不正确,一部是温情矫饰矛盾、避重就轻且和绿皮书并没什么关系的工整喜剧小品,一部是深化种族刻板印象(“云南人骑大象上学,内蒙古高考骑马”)、脸谱化黑人的 checklist 型“多元”商业片。它们的成功让人想对好莱坞翻 100 个白眼——只要找对一堆元素,一个等式,所有电影都能大肆宣传自己多元、平权、反歧视,但它们的懒惰、便捷和讨好态度,无论如何也代表不了影视行业的最高水平,获得BP更是笑话。不过,奥斯卡笑话实锤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本以为这在去年水形物语获奖时已达巅峰,结果今年青出于蓝。meh……
回复 葛优 : 树叶一片片地飘落,颜色渐渐变灰变棕色。我看见无数银装素裹的树,就像从童话故事走出来似的。我会数着时间,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直到拥你入怀,爱你的托尼。附:吻孩子们。(经过博士润色的信在托尼家掀起了读信热潮,每一封信都得到家人的高度赞美,托尼的兄弟开始自称他们祖上有可能就是艺术家,托尼的文笔堪与莎士比亚相媲美。)。